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托斯卡尼遺城:盧卡傳說(下)







火車不一會兒回到盧卡。盧卡依然有雨,帶點冷。

乍看盧卡的古城牆讓我想起了大阪城。當然,盧卡的古城牆要遼闊得多,雖然號稱是歐洲保留得最完整的古城牆,看起來卻沒有日本的堅固,大概和歐洲人與生俱來的隨性有關。沿城牆入口向上爬幾級樓梯便能通往城牆之上,兩旁都是高崇的大樹和數之不盡的長凳,叫人看不見盡頭。


城牆內是市中心所在,當天碰巧舉行賽車競賽,整座古城不時傳出喧天的引擎聲響。盧卡的中心範圍與我早上所感受到的截然不同,中心地帶極具活力,洋溢歡愉的氣氛,每個人都笑咪咪的。由於我已經走了大半天,於是回到盧卡以後也沒有心思再去看那座頂樓上種滿橡樹的地標塔(Guinigi Tower)。

傳說橡樹是長壽和強壯的象徵,早在聖經上已有記載,想必高塔上的橡樹也帶此寄喻。




 



  

內城是一座標準的迷宮,到處都是相似的橫街窄巷,即使有路標,也被蒙得暈頭轉向。中心有一個四周被教堂包圍的圓形廣場(Piazza Anfiteatro),集結了許多閒坐的遊人。盧卡的淡泊,除了能在四周古蹟包圍以及安靜的巷弄中體驗外,這城謝絕連鎖店插旗也是絕佳證明。盧卡沒有星巴克,更沒有麥當勞,是小鎮上下聯手捍衛的成果。往回走時,看見賽車道邊上幾個穿著可口可樂制服的美女向遊人派發免費可樂。過去兩次歐遊經驗告訴我,不要胡亂接受陌生人的好意,即使看見人手一袋可口可樂,我還是沒有伸手接過。


  







離開盧卡前,陽光從密雲中掙脫,我繞着城牆走了一圈,花了接近半小時。途中看見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大樹,生長於某處天台,擁有強而有力的樹幹和圓弧的樹冠。在我看來,沒甚麼比這棵「生命樹」更能代表盧卡。


一整天走下來,雙眼滿足,兩腿腫脹。

//////////////////////////////////////////////////////////////////////////////////////////////////////////////////////////////////////////

題外話:



盧卡是著名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出生地,普契尼的盛名她們或許還不知道,但哀怨纏綿的《蝴蝶夫人》經常見於不同文藝刊物,大概會有點耳熟。每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一年一度的普契尼藝術節,主辦單位會馬拉松式上演普契尼的歌劇,地點位於美麗優雅的湖泊區Torre del Lago。

啟程前曾猶豫要不要到湖泊區看一齣露天演唱的《杜蘭朵》,後來因為演出時間太晚而作罷。普契尼的傳世之作中,我偏好《波希米亞人》,把一群落魄文人之間的戀火浮生搬上舞台,是一部浪漫温柔的作品。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假期的滋味

意大利的寶藏當中,意式冰淇淋(Gelato)的地位不可動搖。冰淇淋是男女老幼都難以抗拒的冰凍甜點,不管是意式、美式,還是日式,各有捧場客。意式冰淇淋的特點是用牛奶作為主要原料,有別於市面上以鮮奶油(Cream)製成的雪糕,因此口感和質地較為柔軟,而且熱量較低,但缺點是易溶。

去意大利前聽說了一種抽象的口味,Crema。當時朋友神氣地告訴我那是「假期的味道」,後來我一直思量照片裏嫩黃色的一團如何代表假期。Crema即鮮奶油,我無法想像白色的鮮奶油製成Gelato後,怎麼變成了嫩黃色?此外,鮮奶油味道含糊,沒有巧克力、草莓等主角的加入,它能獨當一面嗎?

從魔鬼橋回到盧卡後,我終於嘗到了假期的味道。這種口味讓我想起了Spuma汽水,同樣難以一語道破。Crema吃起來是香滑的雲呢拿味道,吞嚥後嘴裏冒出柑橘的餘韻,既香濃又清爽。嫩黃色的謎底也瞬間解開了,是由檸檬、柑橘外皮加上蛋黃調合而成的顏色。我很想告訴朋友他的比喻對極了,舌尖上的小清新和暢快自由的假期不謀而合,同樣讓人意猶未盡,不過最後還是吞下無聊話,清清爽爽地上路。

在意大利的旅程中,我每天都賞自己一杯(根)gelato,不知不覺就嘗了好幾家,分出個高下。

最好吃的一家是Gelateria Veneta,在盧卡車站附近發現。GV 生產的Crema和Limon(檸檬)的味道清香不黏喉,點到即止,不會讓人生渴。都靈的Niva水準也很高,她們家的crema口味有明顯的檸檬香氣,但卻半點不酸,和雲呢拿十分相配。最後還有Angelato,位於布拉格的意大利冰品店。天使的口味選擇新鮮多元,我選了巧克力、茉莉香米還有Stracciatella,另外還要求添加鮮奶油。鮮奶油是畫蛇添足,可略;茉莉香米才值得驚喜。雪白的茉莉香米gelato米香十足,當中更有米粒增添嚼勁;味道甜中帶鹹,像在吃香芒糯米飯一樣,隱約嘗到椰漿的味道。


第十根Gelato未來得及拍,就被我匆匆吞進肚子裏了



論及gelato的口味,最具代表性的可算是橄欖綠的開心果了。開心果是意國特產,開心果口味的gelato香氣濃郁,果仁的鹹香藏在化不開的香甜裏面,吃起來細滑如牛油。開心果一直是我心愛的口味,不過旅行期間天氣太熱了,開心果的味道太霸道搶戲,不如一口酸甜解渴的檸檬消暑。

而檸檬,也是意大利盛產的作物,製作而成的gelato雪白晶瑩,是常見口味。可是檸檬gelato做得好的店家絕無僅有,盧卡的GV讓我眼前一亮。普通的檸檬gelato口感輕盈,比雪葩細密,入口酸甜滋味一湧而上,但呑嚥後總會遺留酸澀之氣,讓人只能一口一口不停往嘴裏送來掩蓋這種氣味。GV的檸檬gelato沒有這個問題,酸甜點到即止,呑嚥後只剩檸檬餘芳,我猜可能是加進了些許煉乳。

最後向大家介紹一種意式口味:Stracciatella(碎巧克力)。說穿了就是原味gelato製成後撞入巧克力漿拌勻。平凡簡單的一味在意大利人的手中變出魔法,奶滑的gelato裏面滿是厚薄不一的巧克力,層次豐富,美味極了!我向朋友學習,把它形容為「生日的味道」。這種口味在香港不多見,Movenpick有售,味道不錯,但不是每家超市都進貨。


雖然說gelato的熱量比其他雪糕低,但始終多奶多糖,絕對是導致我十五天苦旅裏體重一磅不減的元凶。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托斯卡尼遺城:盧卡傳說(上)




旅行的第三天,我去了同屬托斯卡尼大區的盧卡(Lucca)。

編行程時,我已被盧卡的古樸深深吸引。不過,後來似乎更鍾情於米蘭附近的史翠莎和都靈。

前往盧卡那天雖然有雨,但我深感幸運,因為出發前一天我得知佛羅倫斯火車站會在起程當晚提前關閉,準備隔天罷工。罷工對於歐洲人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他們早就對此安之若素。去年抵達倫敦那天,也幸運地避開了地鐵罷工時間,想來我還是受上天眷顧的幸運兒。


盧卡是一座寧靜的古城,遊人並不太多,保有古城專屬的靜美。下着毛毛細雨的早上,我提着傘朝市中心方向逆行,尋找當初來盧卡的理由--一道空置的古渡槽(Nottolini Aqueduct)。古渡槽建於十九世紀,乍看相似,但並不屬於傳統雙層建築的羅馬渡槽。據說古羅馬最偉大的建設便是引水渡槽工程,為人口膨脹的各城鎮提供足夠並且符合衛生條件的食水。我不太熟悉水利工程,純粹欣賞渡槽連綿不絕的拱洞設計,日後一定要親眼去看看更宏偉的羅馬渡槽。


古渡槽在密雲之下顯得陰森,旁邊有座廢置的圓塔,拉起一圈閒人免進的膠帶,更顯荒蕪。我在古渡槽旁邊漫步,前方一對夫妻在溜狗,是我方圓幾百米內僅見的生命體。眼前的古渡槽並不算太長,從前河水會經由渡槽引到盧卡城牆外,滋養百姓。


離開渡槽後尚餘些許時間,於是我隨便走進一家人來人往的咖啡店,喝口咖啡打發時間,然後再轉車到附近小鎮一睹魔鬼橋。歐洲的咖啡店貼心地為顧客提供不同收費,一般來說站着用餐比坐着要便宜。為了扮演當地人,我站着喝了一杯當地人熱點的macchiato,香醇不澀,然後吃了一份生火腿麵包。





從盧卡坐二十分鐘火車,就能抵達魔鬼橋所在的小鎮Borgo a Mozzano。小鎮地小人稀,感覺非常落後,火車站小得無法容納售票員,只有一部自動販票機。除了後山以外,全鎮只由一條長街貫穿。路上遇到一場温馨的婚禮,一鎮的村民都出來慶祝,還奮力向新人拋撒代表祝福的稻子。

循着唯一的通道走了大約二十分鐘,終於看見魔鬼橋(Ponte della Maddalena )了!魔鬼橋是一座中世紀石拱橋,有四個大小、高度不一的拱洞,據說一度是盧卡城往羅馬的交通要點。那個世紀要建成一座如此陡峭的拱橋並不是易事,因此傳說這道橋要得到魔鬼的應許才能順利完工,所以後來「魔鬼橋」之名不脛而走。

我站在石橋最高處不敢四處張望,惟恐手上拿着相機的自己頓失平衡掉進河裏。這座石橋極美麗又危險,我坐在橋另一端的樹蔭下慢慢欣賞,發現周遭不少遊人都是來自意大利,特地駕車到來欣賞石橋。當天成為鎮上唯一東方人的我,似乎也成了被評頭品足的風景了。









 


小鎮回盧卡的火車班次不多,每班次相隔兩至三小時不等。我坐在無人的月台上,看着天色換晴,等待列車到來。後來,一名黑人男孩也到月台等車,我們在長凳上坐了快一小時。其後列車準時到達,火車上的驗票員甫打開車門便衝向前,我急忙掏出車票,安全上車;然而旁邊的男孩手上無票,使詐失敗,又回到長凳上,空等下一班次。上車後我心一驚,竟與騙子同坐一椅這麼久也沒生警覺,於是連忙檢查隨身物品,幸好全在。(待續)




無人車站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閃爍情懷:老橋與周邊


世上有人喜歡塔,便有人喜歡橋。我喜歡橋,因為橋有連結兩地的功用,而且橋能夠點綴河流,是我甚為喜歡的一道風景。我喜歡橋,因為橋任由人們來去,帶一種送君千里的雅意。不過,我所喜歡的橋,並不包括老橋(Ponte Vecchio)。


老橋不像橋,置身其中更覺它是一條專營金飾的商業街。橋上左右兩旁盡是密密麻麻的鐘錶和金飾店,擋住了河岸景觀,只有橋中心可欣賞阿諾河。不過,這也正是老橋的特色,而且已維持了六百多年了。當然,在那遙遠的時代並不需要太多金店,當時橋上的店舖以售賣肉食為主。本來一心待在老橋中心等待日落,可是人煙稠密的環境令我轉念,畢竟橋從來不適合匯集人潮。後來我又到了烏菲茲轉轉,再去商店街逛逛,等待太陽滑落。



橋上兩旁的商店,合力遮擋藍天。


老橋前後各有幾道橋,合共六橋。據說此地從前擁有更多的橋樑,可惜除了老橋外,所有都在二戰時遭炸毀。老橋獲希特拉網開一面,卻躲不過後來的洪水侵襲。慶幸水難並沒有完全摧毀老橋,眼前的橋身依舊保持中世紀的原貌,而剩下的五橋,都是二戰後再造的。然而走在老橋上的我,並不能感應中世紀的氣息,或許是因為左右兩旁金光閃閃的首飾過份奪目。



我在旅行的第二天踏足老橋。老橋通往名店街只需五分鐘路程,我在大開殺戒之後,坐在路旁建築物凸起的底座上反省。名店街時有馬車經過,因此這區充斥馬尿臊臭的氣味。







佛羅倫斯最著名的鞋店,她應該擁有過百雙,那我也來一雙吧

黃昏之際,我肩上多了一隻暗紅色的大紙袋,醒目地回到了老橋附近。河岸上的情人都準備好了手機或自拍神器,朝着相同方向按下快門,我也不例外。這時候老橋上的金店都打烊了,但人潮依然擁擠。我再也沒有回到老橋上,寧願把鏡頭對準河岸兩旁那些可愛的人兒,讓他們代替老橋,點綴夕陽。


河岸上的情人,不少燈柱底座都被遊人扣上情人鎖

意大利硬漢不羈看夕陽



老橋還是遠觀的好

說起橋,我想起第一次獨遊的經歷。當年預算有限,直奔祖國,去了杭州、蘇州和上海。有水的地方就有橋,因此我在蘇杭看了許許多多古色古香的石橋,百看不膩。我曾在下着細雨的西溪漫無目的地行走,當時那片濕地遊人不多,鬱鬱蔥蔥的樹林、淡綠的河水和蒼白的石橋組成一幅靈氣迫人的山水畫,叫我流連忘返。




不過,在我遇見那一道極美麗極危險的魔鬼橋後,我才發現以上的橋皆不足以讓我驚歎。往後再談,不贅。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佛羅倫斯主題曲

在佛羅倫斯的五天裏,我聽了此曲不下四遍。旋律非常熟悉,但我卻始終想不起在哪裏聽過,像是一首電影主題曲,又像是典禮結束的奏樂。

第一遍是在旅館附近的酒吧聽到的,駐場歌手雙手彈着鍵盤,忘我高歌;第二遍在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入口處附近,一位白衣飄飄的異國佳人拉着提琴,樂聲動人;第三次是在市政廣場,當時一隊交響樂團正在傭兵涼廊前的市政廳合奏,氣勢逼人;最後一次也是在市政廣場,由結他手J婉約彈奏。

經過幾天的洗腦,後來此曲一直哼在嘴邊,所以就把它訂為佛羅倫斯主題曲。


回港後在網上尋它千百度,終於找到這首迴腸蕩氣的歌曲。

Con Te Partirò ( Time to say goodbye)




來聽一個輕巧的版本:



此曲應景。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黃金時代



「一個人二十而言又太年輕,二十五歲剛剛是黃金時代,是最精彩的時候。」

說這番話的王導演廿九歲寫出了《最後勝利》的劇本;三十歲拍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三十三歲憑《阿飛正傳》首奪金像獎最佳導演;三十七歲挾兩部電影入圍金像獎;四十二歲拍畢《花樣年華》,蜚聲國際。

然而上述的偉業沒一件是在二十五歲完成的,卻也不能否定二十五是他的黃金時代。

人生絕不可能一跳就跳到要風得風的年華吧?那麼我們就好好地經歷與感受眼前,雪花綻放的氣候。

其實王導不只會拍電影,還是一名市場營銷專家。





清風徐來:烏菲茲美術館、傭兵涼廊


佛城一如眾多歐洲城市,總有石凳在附近,供遊人歇息。外國遊客似乎都習慣這種十步一坐的旅行節奏,習慣來去匆匆的我花了好幾天才能融入其中。


這張是網上圖片,遊記寫完才知道烏菲茲的照片少得可憐,下回再去。





某天從老橋離開,拐進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 )乘涼。美術館前身是貴族辦公室,後來才改作收藏藝術品之用,因此她的外型比其他美術館低調黯淡,卻也多了一份穩重和莊嚴。烏菲茲美術館呈U形,地面設有左右兩列石柱圍着中庭,有不少畫家在此販賣風景畫,有些則替旅客畫肖像謀生。兩旁以石柱為界而組成的長廊附有不少石凳,遊人行經總會坐下乘涼。石柱擋下了大部分的陽光,加上由市政廣場和河濱吹來的習習涼風,不用入內觀賞名畫,心靈便已經洗滌清涼了。

我曾幾次經過烏菲茲的中庭,直到最後一次,才端坐在長廊的石凳上,感受莊嚴的氣派,留意那些到處寫生的美術院學生。







從烏菲茲往市中心走,必然會經過市政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又名領主廣場。廣場上又見一尊大衛像複製品,一隻金光閃閃的烏龜雕塑以及林林種種的塑像。我非常喜歡在此流連,特別是隱身於廣場上的傭兵涼廊(Loggia dei Lanzi)一角,徹底放空和欣賞附近藝人的表演。涼廊是一座典型的歐洲拱廊,面積不大,半露天的空間擺放了數尊銅像和雕塑讓遊人免費觀賞。涼廊底部設有幾級寬闊的階梯,我曾坐在那裏避雨、猶豫(買或不買)和休息。最深刻的一次,我安坐在梯階上,幾陣清風徐來,耳朵捲進古典結他手J演奏的優美樂章,原來結他可以如此撩人。我就這樣坐着聽了好幾首動人的曲子,然後放下幾塊錢,踏出廣場後靈魂似乎煥然一新。





結他手背後就是涼廊

Ciao!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吃在佛羅倫斯

意大利是公認美食國度,然而獨遊卻不是品嘗美食的好時機,不過我也沒有讓肚皮太委屈便是了。



  

平日喜歡麵食,因此來意國前已暗中決定要大啖意粉和批薩。第一頓飯是在聖母百花教堂附近吃的,被餐廳做作的名字吸引進去。

佛羅倫斯的食物口味較重,偏鹹,第一盤原裝正版的意大利肉醬千層麵,讓我想起了Pizza Express。第一頓飯還讓我認識了當地的傳統汽水Spuma,包裝一流,汽水分濃淡兩色,類似可樂和七喜,味道迥然不同。Spuma bionda (淡色)的味道輕輕淡淡,成份表上標有柑橘和蘋果,入口卻沒有水果的味道,只有淡淡的果香,甜度遠遠落後美式汽水。這是一種味道曖昧不明的汽水,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所餐廳的佈置和氣氛尤勝食物味道,牆櫃不少黑膠碟和經典電影書籍擺設深得我心。餐廳播放着輕快的西洋歌曲,無端一曲喚起我破落的回憶,於是結賬move on。

////////////////////////////////////////////////////////////////////////////////////////////////////////////////////////////////////////////////



佛羅倫斯的名菜是重量達一公斤的炭燒大牛排。這絕不是一個中等體型的華人能夠獨吞的美食,不想浪費的我留待重臨再挑戰吧!不過,意國的肉食怎能錯過?於是,我在某人氣餐廳點了一份普通份量的黑醋牛排,侍應生對我有別於旅客口味的選擇眼前一亮。牛排上桌時,我被它份量十足的主菜和配菜嚇了一跳,牛排肉質粉嫩,肉香味濃,幸而黑醋的酸甜解膩,否則我一定會被冠上「大嘥鬼」的惡號。


//////////////////////////////////////////////////////////////////////////////////////////////////////////////////////////////////////////////////






旅行期間我寧願把時間放在風景,所以幾乎每天只吃兩餐,至於是哪兩餐則看時間而定。我在中央市場(Mercato Centrale)裏的Nerbone解決過兩頓早餐。中央市場是當地的一座室內菜市場,距離旅館約五分鐘的路程。早上的市場井然有序,攤檔還沒有全開,我轉了一圈便找到了著名的牛肚包(lampredotto)食店Nerbone。點餐後廚子把一塊不大不小的牛肚從清湯裏取出,切成碎塊,再夾進香脆麵包之間,然後澆上帶蒜香的青醬(parsley sauce)和港人最愛的豆瓣醬,香噴噴熱辣辣的暖胃早餐不消三分鐘便捧到面前。

我坐在店家提供的座位享用早餐,牛肚熱燙軟綿、青紅醬汁香濃惹味,沒有不好吃的理由。抬頭一看,盡是他們歷年來得過的美食獎座,這些生鏽的獎盃被他們隨手一放,束之高閣,蒙上厚厚灰塵。對於正在忙的幾個廚子來說,真正的戰績從來不是獎牌,而是是絡繹不絕的人龍吧!

/////////////////////////////////////////////////////////////////////////////////////////////////////////////////////////////////////////////////




相比在餐廳用餐,我更喜歡外帶回旅館不顧儀態地大吃大喝。某個晚上我從旅館附近外帶了一塊巨型薄餅。我捧着滾燙的紙盒,跑回旅館,把洗好的水果和汽水列陣排開,放肆吃喝。在四下無人的房間裏,一手撕下薄餅,一手打開汽水瓶蓋的痛快,但願她們以後都能感受一回。



/////////////////////////////////////////////////////////////////////////////////////////////////////////////////////////////////////////////////




甜品也是意大利不可錯過的一塊。提拉米蘇(Tiramisu)是意國甜品代表,揉合意大利兩強——咖啡和軟芝士。我曾在聖母百花教堂外帶一小碗提拉米蘇,據說是佛市內的第一名。小小一碗的提拉米蘇竟然索價7.5歐!實在讓人好奇它內裏的奧祕。第一口放進嘴巴裏我便明白了,那是吃進一口雲的感覺,比棉花糖更輕更軟更細膩。咖啡香恰到好處,瑪士卡邦芝士綿密,加入打發鬆軟的蛋白霜,以及濕軟的手指餅;這甜點用料簡單,但要做到眼前這碗雲一樣的質感,大概要經歷數之不盡的失敗吧?從前我也做過不下十次的提拉米蘇,味道挺讓人滿意,可若要與眼前這碗相比,只會淪為一場笑話。


至於意大利的寶藏--Gelato,我怎麼可能跳過不談呢?請容許我不久後再作獨立報導。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區區有節目:漂書節2016




星期天是第六屆漂書節的尾聲,是我第二年參加漂書活動。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漂書節為了沾上一點英國氣,便借用莎翁作為活動主題。可惜主題和活動的連繫薄弱,主辦單位只能勉強舉行兩場賞析莎劇的講座來應付過去。

先談漂書會,這裏的「漂」讀「飄」,意指漂流。漂書是源自歐洲的文化活動,讀者把自己讀過的書經漂書會漂走,再從會上漂來心儀的著作,擴闊知識面,亦可從舊書上的眉批互相交流讀書心得。




為了準備星期天的漂書會,我旅行回來後便開始篩選,把家裏的一堆閒書儘快下架。然而,似乎大家的想法與我相同,漂書會上的書籍類別不算豐富,中文書佔大多數,當中大部分是流行讀物。正因為書堆中未如人意的多,我在尋獲好書時才會更加興奮。



是日最快樂莫過於漂到阿城的《威尼斯日記》和魯迅的《集外集拾遺》。吳志森的社評也是亮點;現在的我,應該多讀一點與社會相關的書籍,不能把自己鎖在象牙塔。


這本莎翁金句袖珍書由名人捐出來共襄盛舉,幸運地落入我手上。別以為古文是中國人的專利,上百年前的莎士比亞,寫的也是英國古文,因此現代讀者更需要耐性和智慧消化。


漂書會上總會看見亦舒的一系列作品。兩年來憑會上所見,我幾乎能判定倪女士是全港版税最高的女作家。今年我又漂了幾本亦舒,再參加個幾年應該就可以把亦舒的作品全看完了吧?上圖分別是亦舒的小說和短篇集,書名合起來原是《紅樓夢》裏的一句詠歎。


最後,我還參加了一場剖釋莎翁作品特色的講座。主辦單位尚算用心,找來英國文化化身陶傑作為講者。陶傑的才氣的確頗為吸引,不過他在報章專欄上的論調狂傲偏頗,這點使我對他的為人十分保留。

陶傑談莎士比亞是再合理不過的事。他學識淵博而且學貫中西,不時更以唐宋詩文和社會事件解讀莎劇,妙語連珠。他口中的莎士比亞永不過時,經他引介和朗讀之下,實在讓人迫不及待親近這位不朽的戲劇之神。

不過,才子引用杜甫詩句時,多次把杜甫的名字讀成杜「普」,則讓我有點費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