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西遊記(上)

       


八月即逝,正是回味這件事的最好時機。

八月四日。那天,黃曆上寫着「餘事勿取」,是個諸事不宜的日子。偏偏我當日要和二十多位只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一同西行,前往甘肅省敦煌市,考察幽深的莫高石窟和沙沙作響的鳴沙山。

莫高窟的舊正門
莫高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把敦煌推向世界的文化遺產。這座石窟始建於一千六百多年前,相傳當時有一和尚途經鳴沙山,乍見對岸三危山上萬道金光,他深受佛光感召,於是便留下來在陡峭嚴峻的山崖開鑿洞窟修禪,表現他對佛教的誠敬。莫高窟和佛教的關係密不可分,現存七百三十五座洞窟當中綴滿了佛經故事以及十六國至清朝之間的宮廷壁畫。除了畫風多元化的壁畫以外,洞窟裏還供奉了各式各樣佛教人物的泥塑,供僧侶參拜瞻仰。


今年四月,我到日本鎌倉參觀大佛,記得當時坐在櫻花樹下瞻仰坐佛,佛像的面容慈祥平和,即使一旁的櫻花如何絢麗盛放,祂也神色自若,穩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鎌倉大佛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餘,也讓我生起了解佛、道思想的念頭。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到四個月後便身在幽暗冰涼的莫高窟之中,四周盡是滿天神佛與積累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塵灰。

敦煌的氣候乾燥少雨,夏天日間溫度徘徊在三十五度上下。雖然在戶外陽光刺眼灼熱,但只要邁進遍佈崖壁之間的洞窟,便瞬間清涼,全然不受外界的高溫影響。穿梭洞窟之間的石梯和平台都是今人加建而成,方便遊客參觀;洞窟前的門也是為了保育文物而添設,而且重門深鎖,不是每個洞窟都開放參觀。此行在青年廣場的安排下,我們能夠闖進許多不對外開放的特別洞窟,看保存度較高的壁畫,以及舊朝殘存的泥塑。為了保持洞窟內的濕度和氣溫,參觀者一概不能久留。幸而,我們有兩位莫高百科般的導賞員,他們談笑風生,而且對洞窟的歷史、壁畫上的線條、文字,甚至泥塑的造法都瞭若指掌。莫高窟讓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盡心盡力而且熱愛手上工作的導賞員是原因之一。

敦煌研究院負責保育、修復和宣傳莫高窟,由來自中國各地的專家所組成。此行獲得研究院的特別安排,我們得以進入正在修復中的洞窟,裏面有一座三十米高的坐佛,佛身四周安裝了棚架,幾位畫家、泥塑家徒步爬上二十米高的棚架上進行維修工作,有的設法把快要剝落的壁畫重新黏上,有的灌漿填補壁上的孔洞。我們在只戴着安全帽的情況下爬梯而上,由負責人給我們講解。十數人的重量使單薄的梯子咿呀作響,梯級高度讓人步步驚心,我不禁想起了圍繞布拉格鐵塔的那道鏤空樓梯。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專家修復文物,雖然爬梯過程狼狽驚恐,但我還是覺得非看不可。

最後,我在莫高窟如願以償,能夠親睹那座舉世聞名的涅槃卧佛。這座卧佛幾乎是莫高窟的代表作,保存度異常完整。「涅槃」是佛家用語,意思是超脫肉身,回到無罣無礙的淨土之中,是佛門弟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欣賞過仿製品,沒想到如今如假包換的卧佛近在眼前,仍在睡夢之中。我在此窟中聞到一股熟悉的氣味,近似外公書房裏那堆陳年舊書夾雜灰塵的味道。這尊佛像的臉容似睡非睡,嘴角微微上翹,大概是因為大功告成而生功德圓滿之喜吧。


原以為千遍一律的莫高窟,竟藏着許許多多超凡脫俗的故事,是我此行的一大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